OECD指數解讀
作為預測世界最大經濟體商業活動的OECD全球領先指數上月底公佈,九月全球OECD指數為100.22,環比繼續下滑,但跌幅已見收窄,加拿大、美國和中國這些主要經濟體開始出現站穩態勢。根據以往經驗,OECD全球領先指數通常會更先反映經濟走勢,一般早過工業生產指數三個月,因此具有頗強的前瞻性,全球經濟有望於第四季築底回穩。
數據顯示,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的OECD領先指數拐點皆出現於六月,新興國家OECD指數拐點則出現得更早一些,如中國、俄羅斯等出現在五月,巴西今年二月已出現拐點,若以上述所指的OECD指數領先工業生產指數三個月計算,全球經濟可能會於九至十月出現拐點,新興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若以各國OECD指數佔全球OECD指數的貢獻度來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九月貢獻度最大,三者於九月的OECD環比增幅分別為0.1%、0.19%和0.17%,對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相反,德國、墨西哥、日本和西班牙拖累最大,其中德國和墨西哥的九月OECD環比跌0.27%和0.35%;新興市場中,巴西的增長勢頭最好,九月OECD環比升0.065%至99.51;因此,若要經濟完全復甦,還要看歐元區的整體表現。
德國第三季GDP環比上升0.2%,同比上升0.9%,增速已見放緩,但市場預期德國在第四季的GDP可能遜於第三季,主要是由於出口和投資雙雙下滑。歐元十七國九月的工業產出比八月滑落2.5%,其中德國就已經下滑了2.1%,可見作為工業大國的德國漸顯疲態,為歐元區添加不少下行風險。
總體來說,全球第四季的經濟仍有望站穩,動力來自中國、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拉動。若果歐元區經濟同樣能夠止跌回穩,將減低對全球市場的拖累,大大提振全球經濟復甦的機會。
中國銀行私人銀行(澳門)蔡德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