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消費 還需商戶爭氣
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將於下周一出爐。其中連續十七年實施的現金分享措施,在發放方式和受惠人群上會否有變,引起熱議。該措施實施多年,由以往單純分享經濟紅利,演變成為經濟援助,在疫下更被視為“救命丹”。如今經濟前景難測,是否應從“人人有份”進階至精準派發,值得探討。過去四年,政府提振消費、刺激內需的步伐從未停止,但疫後外遊消費吸引力大,本地消費在未來一段時間或仍受到考驗,商戶經營要倍加努力。
以正在進行的“社區消費大獎賞”為例,不少商戶扭盡六壬推出疊加優惠,既希望提振疲弱生意,更希望居民可“買得過癮”。如有商戶不僅商品打折,更推出購五十元現金券加送十元優惠券,助居民輕鬆滿額獲抽消費券機會,周末使用現金券及核銷消費券,購物更划算。
巿面氣氛時陰時晴。如近日清明節假期,訪澳旅客意想不到地多,但北上消費甚眾,民生區冷冷清清,留澳消費熱情較核銷消費券的首周驟降,可見依靠消費活動提振內需,難一勞永逸,不同時期有不同效果,甚至可能效果遞減,政府、商戶要做足充分的心理準備應對挑戰。
二四年度的現金分享計劃,約七十四萬人受益,涉及財政開支達七十三億元。由於現金分享在不少人心目中已成為澳門人專屬且恆常的福利,更被定性為“可加而不可減”。這筆開銷龐大,若可把這筆“澳人專屬”福利,引導居民自願利用在提振內需消費上,或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現金分享發放金額不變的前提下,適當在發放和使用範疇上增加其他附加條件,如硬性劃分一定佔比的金額用於澳門消費,加之“社區消費大獎賞”等促消費活動助攻,藉此激發本地人用實際行動多消費,從而提振內需。
雖然現時大部分商戶積極響應促消費活動,主動疊加優惠擴大吸引力,但仍有個別商戶趁機抬價,引發劣評,影響居民留澳消費的信心。商戶應清晰自身責任,提升服務質量和產品競爭力,才是留住生意的金科玉律。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