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冀開放航權拓國際線
【本報消息】涉及開放航空專營權的《民航活動法》自二三年年中獲立法會一般性通過後進入細則性討論,至今未有下文。有學者表示,澳門定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銳意拓展國際客源,開放航空專營權屬必然,也符合澳門整體利益;引入適度競爭開拓國際航線,同時鼓勵原有基地航企發揮母公司優勢,開發以澳門作為中轉的國際航線,壯大客源網絡。
由於《民航活動法》已進入立法會細則性討論階段,倘今個立法會會期內無法細則性通過則會變成廢案,意味着航空專營權開放將再度拖延,故旅遊業、民航業關注法案去向。
開拓國際客源市場
有學者表示,澳門產業結構走向適度多元發展,並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落實國家要求澳門擦亮國際“金名片”、擴大國際朋友圈的要求,開拓國際客源市場、做好客源多元化工作,除靠周邊機場接駁國際客源,也要發展海陸空多式聯運系統,革新行業法律制度。由於基地航企的航線專營權合約自一九九五年簽訂至今有近三十年,正如博彩業走向開放,航空專營權需要因應本澳社會經濟發展走向開放,配合長遠發展需要。
疫後本澳民航市場持續復甦,但基地航空公司的航線恢復未如理想,財務狀況持續惡化,向包括特區政府等股東尋求注資,因此冀新屆政府正視有關情況、主動作為,長遠航空公司自力更生,在法律創設開放基礎,以及加強監管基地航空公司,使之配合澳門發展願景。在法律上開放航線專營權,無論最終有沒有新投資者加入,對現有航企構成的壓力,推動優化經營效率、加快航線開拓步伐、完善各項服務,為旅客提供便利,成為澳門的民航業名片。
澳成中轉內引外聯
另外,基地航空公司母公司在全國省市有深厚市場基礎及機隊規模,故基地航空公司應發揮母公司的背景優勢,吸引內陸省市的旅客搭飛機經澳門中轉前往東南亞市場,甚至開拓印度、澳大利亞市場。同樣地,航企可以把握內地近年對東南亞國家開放免簽入境的機遇,吸引東南亞旅客赴澳旅遊,再經澳門飛往內陸省市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