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藉職位供需 改善青壯年就業
【本報消息】本澳經濟穩步復甦,今年第二季本地居民失業率回落至2.3%的疫前水平。但復甦層面不平衡、不協調,廿五至四十四歲的青壯年群組失業率反超疫情,逾3,400人失業,佔居民失業6,600人的51.5%。有學者表示,經濟復甦不平衡,部分企業減少增聘人手,同時青壯年求職心態未調整,導致青壯年失業較疫前惡化。當局需同時從職位供需層面入手解決。
青壯年失業趨惡化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本地居民失業率回落至2.3%,失業人數有6,600人,兩者均回復至一九年同期水平。但按歲組統計的失業居民、失業率卻與一九年同期有較大變化。
今年第二季,廿五至三十四歲的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較一九年同期的2.1%高0.6個百分點,失業人口達1,900人,為所有群組最高;當中男性、女性失業率分別有1.9%、3.4%。卅五至四十四歲的本地居民失業率為1.8%,較一九年同期的1.3%高0.5%,失業人口為1,500人。廿五歲至四十四歲的失業人數達3,400人,佔本地居民失業人數的51.5%,反映青壯年人失業情況較疫前惡化,中壯人的失業問題有所改善。
須調整求職期望值
有學者表示,本輪經濟復甦主要由綜合旅遊業帶動,受惠層面主要是博彩彩、旅遊業、酒店業、零售業等相關行業。但基於經濟前景不明朗,行業發展轉趨平穩增長,人資招聘工作不及疫前進取,減少招聘額外人資應對急速增長的預期需求。同時,居民消費外流,吸納逾半本地勞動力的中小微企經營環境較疫前惡化,部分甚至結業離場,對穩定就業環境有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部分青壯年失業人士經歷疫前的經濟繁榮,薪酬水平較現時高,惟如今經濟前景改變,求職期望值卻未能及時調整,未必可找到合適工作,導致青壯年失業問題較疫情前惡化。
因此,改善青壯年失業問題,需從供應、需求兩個層面入手。行政部門需加快改善中小企經營環境,提振營商信心,企業才會加大招聘力度;青壯年求職者也需因應最新經濟形勢,適當調整求職心態,先求職再擇優、累積工作經驗,總比一直求職、待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