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真空 上車量力
樓價高企已成為澳門人不無關心的話題。市場因為供不應求,樓價持續飆升,坊間居民慨嘆“上車難”。政府過去三年推出不少調控樓市招數,但樓價越升越有。是否未能對症下藥?抑或大環境使然?當前和未來又有何對策?
樓價過去數年升幅凌厲,據統計局資料顯示,六年內升逾三倍。今年首季住宅每平方米樓價為七萬七千多元,同比急升逾七成,按季亦增逾兩成,升幅驚人。
樓價自○七年穩步上揚,祇有○八、○九年金融海嘯期間輕微調整,後來因重推四厘補貼等措施,樓價很快重拾升軌。尤其一二年至一三年間,樓價升幅最顯著。○七年首季每平方米樓價為一萬九千多元,與今年首季比較,升幅超過三倍。
政府推出“劉十招”,確令樓市明顯降溫,但效力祇令交投幾近“冰封”,樓價卻“乾升”且持續創新高。物業市場“乾升”,樓價居高不下,除客觀經濟因素,調控措施未能顧及樓市供求關係不無關係。
政府一方面透過特別印花稅打擊短炒投資者,亦令市場供應大減,二手物業幾乎“絕跡”。僧多粥少,很多二手物業價格脫離市場合理水平,無論新樓、舊樓都有銀行估價不足。面對供應不足,樓價持續上漲,縱使已到期可鬆綁的首批特別印花稅單位,至今仍未見流出市場,主要因為業主睇好後市,寧願“揸貨”。本來希望透過政策助力“上車”的居民,失卻預算,更須承受未來樓價下跌帶來的風險。
此外,政府強調增加供應,但現時除增加萬九公屋,私樓未見大動靜,加上樓花法實施,形成新盤銷售“真空期”,市場未來一年供應預料緊張。至於二手樓花亦需要先完成一定程序才可銷售,短期亦難以供應。縱使政府不時公佈在建樓宇數據,但值得深思的是,真正可供應市場銷售的又有多少?
此前政府公佈截至五月底,在建中私人住宅項目共有八十一個,按申請人提交的初步計劃,可建成七千多個住宅單位。但根據市場了解,該七千多個單位,大部分已經銷售。最新公佈,逾五百低層樓宇單位待建中,惟對應於購買需求杯水車薪。
總體而言,低息環境和政府持續干預,樓市好淡因素爭持,短期內相信仍處膠着狀態。左右樓價走勢的力量,首先是美聯儲局退市時機,以及資金流向和利率趨升之勢;本地經濟走勢和投資出路亦有關係。有意置業的居民應從實際需要考慮,量力而為。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