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 緩解置業難
樓價屢創新高,坊間不時提出意見希望政府可推出措施,幫助年輕人置業,尤其現時樓按受金管局成數指引限制,加上銀行估價不足,首期動輒逾百萬,並非一般首置人士能力負擔範圍。
正當本澳低收階層依然為“置業難”發愁之際,香港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日前宣佈將向政府捐出新界農地建屋,希望幫助年輕人置業。所捐出的私人名下農地,元朗土地將可興建一千多個單位;粉嶺地可興建二千至三千個單位。每個住宅三百呎,價格訂在一百萬元左右。由政府公開招標建造,售價主要是建築成本,毋須繳付首期,每月供五千多元。
至於本澳,繼萬九公屋後,後萬九公屋暫時祇有數千個單位。探討多時的“澳人澳地”,政府正委託大專院校研究調查,了解居民對“澳人澳地”的概念和意見,並從法律、經濟、資源、市場、社會等層面思考和研究其可行性,報告預計九月底完成。特首此前曾開腔,指“澳人澳地”會在新填海土地上考慮,換言之短期無望。
本澳樓價不斷上漲,去年樓價平均升幅逾五成。地產業界原預期全年樓價上升一成至一成五,結果首季已“達標”。居民收入遠追不上樓價升幅,企業過去一年普遍按通脹幅度加薪,打工仔再慳儉亦難以應付幾何級數增長的樓價。
除“澳人澳地”,不少地產業界都希望政府對症下藥。年輕人置業遇到最大困難並非供款,而是難儲夠首期。現時年輕打工仔基本月入逾萬,月供數千大都不成問題。雖然經屋放寬門檻,但並非所有年輕人都希望買經屋,且亦要按資格排序,輪候時間較長。政府在其他措施上是否可給予彈性?如社會上較希望政府放寬樓按指引,如今三百萬以下的低樓價首期亦要三成,當初出台該措施是希望打擊炒賣,但現時住宅成交九成為本地人,政府可考慮為首次置業者提供較高按揭成數,減輕首期負擔。
面對樓市不健康情況加劇,會持續多久無人得知。要紓緩樓市,普遍意見是透過增加公屋和私樓雙管齊下。既然“澳人澳地”措施短期難以推出,公共資源有限,政府能否參考香港做法,鼓勵發展商將尚未發展的土地以成本價售予本地首置者,或政府此前已收回不少閒置土地,能否加快推出市場?香港的做法就是針對年輕人面對的困難,毋須首期祇需要每月供款。要解決居民切身問題,先要了解實際需要,才可制訂合適政策,為居民提供更多選擇。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