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十二月加息
分析師:中國應防止結構通脹
【路透社上海卅一日電】儘管中國目前通脹似乎可控,但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李煒表示,中國經濟仍面臨結構性通脹壓力,預計中國最早在十二月即可能開始一輪加息迴圈。
他接受路透專訪時指出,總體寬鬆的貨幣環境有可能推高後期物價,中國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將達3.2%,四季度時可能突破4%。適時加息有助提振經濟效率、管理通脹預期。
“我們認為未來中國防止結構性通脹是更加緊迫的一個任務。”李煒預計,自十二月出現的加息會持續到明年二季度,即大概於明年二月、四月分別再出現一次,一共是三次加息。
為扶持經濟增長,中國央行去年曾分別於六月和七月兩度減息,結束此前一○至一一年間連續五次加息的周期。之後則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流動性,近期即使面對國內經濟復甦乏力現狀,中國央行亦未有跟隨國外主要經濟體的減息步伐,仍通過正回購和發行央票並舉方式傳遞數量收縮意圖。
重刺激手段反效果
李煒認為,中國當前增長乏力,應該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增強市場活力,減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當前信貸增長並不慢,從資金面來看不需要通過減息來刺激需求,而且反思前幾年每次使用刺激手段,過五六個月經濟又再次放緩,如果繼續這麼做下去,可能三五年之內會看到更大規模的硬着陸。
中國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7.7%,雖然高於政府年初設定的一三年成長率目標7.5%,但經濟再度放緩仍讓市場感到意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三在再度調降中國今年成長率預估至7.75%的同時,並稱若實際增速低於其預測,建議中國採取財政刺激政策。
李煒表示,當前中國經濟處在一個結構性的潛在增長率放緩的通道上,即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效率、技術增長實際在減弱,同時原材料、能源、土地、環境成本不斷增長,這些成本的提高在效率增長放緩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通脹壓力。
消費企穩拉高通脹
此外,食品價格在自然約束下供給相對穩定,城鎮化推進則使需求還在上升,同樣存在結構性通脹風險。尤其是上半年因經濟放緩、抑制“三公”消費及禽流感等短期擾動因素,都壓低了價格、抑制了生產供應,後期若消費企穩,很可能拉高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