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投資時機尚需靜待
【路透社北京十七日電】全球量化寬鬆引爆股市飆漲,處在相對低位的大宗商品已到投資的好時機了嗎?從中國經濟弱復甦前景來看,顯然還需要更多耐心等待。
大宗商品和股市走勢向來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其走勢多年來也一直基本同步。但眼下兩者卻出現了明顯分化。五月以來美國股市多次刷新歷史高位,歐洲和日本等主要股市亦觸及數年新高,而另一方面,以銅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則表現低迷。
這種分化折射出全球貨幣寬鬆的背後,市場對實體經濟疲弱的憂慮。作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進口國,中國需求放緩成了近期大宗商品弱勢背後的關鍵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和主要股市背道而馳的情況,反映了它們各自有支撑因素,目前的股市主要靠寬鬆的資金和市場預期推動。大宗商品反映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現實需求狀況,目前看兩者的分化還在加劇。”光大期貨研究所所長葉燕武表示。
反映經濟增長乏力
他將當前歐美股市比喻成海市蜃樓,看上去美輪美奐,但大部分是當前全球非常規貨幣寬鬆政策的光芒折射出的幻影;另一方面,與實體經濟關係更加緊密的大宗商品卻反映出經濟增長乏力和需求不振的現實。
在實體經濟這端,歐洲仍難擺脫債務危機,美國復甦步伐依然緩慢的同時,中國經濟也處於增長放緩、結構轉型的關鍵階段。這意味着以往推動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幾大主要引擎同時減速,也表明與其他資產類別相比,商品難以獲得資金的青睞。
被譽為“金融期貨之父”的CME集團榮譽主席利奧·梅拉梅德本周在北京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除了拉動經濟外,有大量資金流入到股票等金融工具的投資領域,導致股市快速上漲,而沒有立即流入就業創造。所以股市的投資人最好能理解,目前的狀況並非完全真實可靠,而是美聯儲不斷投資和購買金融工具這種特殊形勢帶來的結果,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局面。
據葉燕武測算,當前資金在美國市場的第一大流入方向是債券市場,其後分別為股市和房地產,第四位才是商品。而中國國內資金的前幾大選擇則分別是房地產市場、理財產品和股市,商品亦排在後面。由於商品價格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又處於資金關照的末端,對流動性退出的跡象最為敏感。未來整體市場要轉折的話,最先反應的肯定也會是最弱的一端。
弱復甦難提振需求
從原油、銅到鐵礦石和大豆,長期以來“中國因素”一直是推動國際大宗商品需求的重要力量,但隨着國經濟放緩和國內庫存高企,中國對大宗商品的胃納已遠不如前“生猛”。以往對商品市場的提振力量已轉變成拖累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鑒於當前中國經濟的“弱復甦”態勢,短期內指望中國需求推動大宗商品價格重回巔峰時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根據中國海關最新統計,今年前四個月中國的銅、原油、氧化鋁進口量均較上年同期下滑,鐵礦石進口也只略微增加,而且由於國內鋼材消費遲滯,近期中國鋼廠還被迫將部分鐵礦石船貨拿回市場兜售,縮減存貨以降低成本。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副總裁胡豔妮表示,二季度中國經濟還是處於去庫存的階段。大家之前都以為今年形勢要比去年要好很多,庫存儲備了不少,現在還得降價去庫存。在中國經濟增長高位回落的同時,領導層近期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透露的決心,也預示着去為滿足大規模政府投資需求而集中進口原材料的盛況將難以再現。
“中國因素”預期太高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一在國務院會議上指出,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的空間已不大。
中期研究院資深宏觀研究員許諫表示,總理的話表明中央肯定不會再大筆花錢搞投資,只能靠地方和民間,目前這塊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從整個經濟表現看,預計今年國內工業品需求只會延續一個較弱的態勢。
國際投資人亦對中國經濟及商品需求前景表現較深的憂慮。美銀美林五月對全球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中國相關憂慮使得低配大宗商品的投資者比例達到淨29%,為○八年十二月以來首見。
上海一家外資銀行的商品交易主管表示,悲觀者一直擔心中國經濟增速降下來了,結構卻沒能調過來,最終可能形成硬着陸。這種憂慮也是拖累大宗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鑒於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市場,對商品需求的絕對量依然很大,只不過之前市場對“中國因素”的預期實在太高了,造成目前的回落。中國如果能調整好經濟結構,激發出內需動力,未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或長期保持一種穩健的增長態勢。若確實如此,也意味着大宗商品價格將告別前幾年“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