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樓價升未必供需緊張
【中新社北京十五日電】“房價調控仍需加強,要探索促進住宅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全國人大代表、赤峰學院副院長郭麗虹十四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就此提出若干具體建議。
“交易活躍,房價上漲,不一定是供需緊張。”郭麗虹說,健康的市場應該是供求基本平衡。判斷供求關係,根本應該看人口、家庭的總數和住宅保有量、供應量的比較,不能僅僅根據交易情況來做判斷。
郭麗虹建言,地方政府應定期公佈當地人口、家庭總數和住宅保有量、供應量(包括潛在供應量),以引導市場的正確預期。這應該作為維護市場健康的一項最基本的制度。
“住宅市場的問題,房價是標,供求關係才是本。”郭麗虹指出,要把供求總量的比率作為衡量一座城市住宅市場發展是否健康的主要標準,在這個方向上制定地方政府的長期責任目標,不只是制定房價控制的短期責任目標。
徵房產稅擠出閒置
郭麗虹認為,通過增加購房成本來抑制過旺的交易需求,實踐證明效果並不理想。只要房價還在漲,囤房炒房的需求就不會被抑制,購房成本最終都會被轉嫁給居住者。所以,她建議調整制定政策的思路。
“不但要在交易環節採取措施,更要在持有環節制定政策,例如徵收房產稅等,擠出閒置泡沫。”郭麗虹指出,這樣做可以使供求關係更趨明朗,可以有效地增加市場供應量,相應地減輕地方政府建保障房的壓力。同時,減少購房成本、增加持有成本的政策也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
推限期禁止出售
“健康的住宅市場是要鼓勵和支持正當居住需求,杜絕短期炒房的投機行為”。郭麗虹分析指出,限購只是作用在購買環節,在這個環節很難區分購房的真正目的。應該在出售環節採取措施,可以實行限期禁售政策,即政策實行後所購的住宅,一定期限內(假設為五年)不許出售。
她向記者分析了為甚麼應該實行限期禁售政策。首先,這種政策不傷害任何自住需求;其次,該政策能更精準、更嚴厲地抑制短期炒房,也沒有稅費轉嫁導致漲價的可能;第三,該政策只需關注購房日期,實行起來非常簡單,也便於核查;第四,政府可以根據市場供需適時適度調整禁售期限,作為靈活調控市場供需的一種手段。第五,徹底關上了炒房的鐵閘,就可以在購買環節出台更多支持自住需求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