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外流堪關注
外儲增量創九年新低
【路透社北京十日電】儘管中國去年十二月新增信貸規模創三年新低,但當月位居高位的社會融資規模為實體經濟企穩回升提供助力,短期內貨幣政策維穩預期仍是主流;不過,去年外匯儲備增量創九年以來新低,資本流出現象值得留意。
分析人士指出,M2新增供應穩定,社會融資總量不斷攀升,彰顯中國金融脫媒明顯,“影子銀行”方興未艾。展望一三年,穩健貨幣政策大方向將保持不變並較上年微鬆,然“影子銀行”的監管力度需着重關注。
社會融資規模新高
央行周四公佈資料顯示,十二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4,543億元,創○九年十二月以來新低;社會融資規模達1.63萬億元高位。分析人士指出,除新增人民幣貸款和股票融資,社會融資規模多數分項資料同比均保持增勢,顯示貸款向其他融資方式的分流趨勢仍在持續。
資料顯示,十二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13.8%,接近此前央行確定的14%目標。一二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比上年增2.93萬億元,其中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8.2萬億元。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表示,政策環境相當寬鬆,貨幣政策暫時沒有必要作進一步調整。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認為,貨幣政策放鬆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央行具體的手段可以是降低公開市場逆回購利率、降準和直接減息等。“前兩個,首季可能會見到,減息預計會稍晚一些”。
招商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謝亞軒預計,今年新增信貸料達9萬億,社會融資規模中債券融資規模料仍會繼續上升,這也是利率市場化後的必然結果。用更多直接融資替代間接融資,也體現融資來源多樣化的政策取向,預計一三年非金融債券融資在3萬億左右。
外儲增量不容樂觀
外匯儲備變化有些“鶴立雞群”。央行資料顯示,去年外匯儲備餘額3.31萬億美元,按此計算,當年僅增約1,300億美元,創○三年以來的九年新低。
業內人士認為,在貿易依舊保持較大順差,外商直接投資金額持續為正下,祇能說去年資本項目的流出,可能是導致外儲增長放緩的主因。但資本項目資金流出,可能更多與監管層放鬆對企業結售匯資金管理,境內機構可能因此增加境外投資等因素有關,並不意味着得出熱錢流出的結論,或說外部不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的投資機會。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李建軍指出,近年來逐步推進的金融市場化改革,強制結售匯取消等因素,影響外儲增速。預計一三年外匯儲備增量將在1,500億美元上下,應不會超過2,000億美元。今年經濟結構調整估計會比一二年來的更猛烈,歐美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對國內貿易環境有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還在持續推進,均令一三年外儲增量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