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增速望超去年
兩升一降預示外貿回暖
【綜合中新社/路透社北京十日電】“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影響外貿的先行指數,十二月中國出口訂單指數、出口經理人信心指數及出口企業綜合成本指數的“兩升一降”,被官方解讀為首季外貿出口好轉的先兆。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引述此前2,000家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稱,十二月出口經理人指數為34.2%,較十一月提升2.1個百分點,是自去年六月官方開展問卷調查以來的首次回升。新增出口訂單指數為36.9%,較十一月回升2.9%;出口經理人信心指數為38.2%,較十一月回升2.4%;出口企業綜合成本指數18.4%,較十一月下滑0.7%。
縱未達標亦不容易
“這裡的兩個提升和一個下滑,也就是訂單的提升和出口經理人信心的提升,加上成本的下滑,令出口企業信心增強、訂單回升和成本下降,預示着首季外貿出口可能會有好轉。”鄭躍聲分析。
“去年外貿同比增6.2%,雖離年初10%目標有一定差距,但也‘實在不容易’。”他說,中國外貿去年面臨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且可能惡化,但有利因素也在增多,預計今年全年外貿進出口增速可能略好於一二年。三個不利因素包括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外需難以有效好轉;國內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優勢削弱,企業訂單不足;加上種類繁多的貿易保護主義。
有利因素包括主要經濟體經濟刺激政策,可能令世界經濟增速停止下滑;國內各項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效果,也會逐步釋放;十二月出口遠超預期,分析人士認為與去年基數較低,歐美年底採購有關。近期出口基本仍呈穩定增長,反映整體外需正在復甦中。
不可忽視外需風險
國開證券宏觀分析師杜征征指出,外需風險不可忽視。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財政懸崖與債務上線的問題還未最終解決,歐洲方面雖有所回暖但回升乏力,主要當局貨幣寬鬆政策對大宗商品價格的衝擊,以及對新興市場國家政策形成掣肘,加之人民幣匯率持續攀升,“中國出口增速回升至10%仍有不小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