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公共服務改善
新型城鎮化成本不高
【綜合路透社北京廿八日電】新型城鎮化被定調為中國擴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道路仍不明朗。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看來,新型城鎮化不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已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如何享受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因此成本“並不高”。如重慶市,一名農民工進城的成本未來十多年合計約十多萬元人民幣,平均每年一萬多元。
掀起新一輪投資熱
李鐵周五接受路透社專訪時稱,新型城鎮化的主體是2億多農民工和7,000萬流動人口,關鍵是要讓他們真正地享受市民的待遇。城鎮化不是建設問題,是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過程中的一個公共服務改善問題,是從數量型擴張到品質型成長的轉變過程。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就是要打破以往阻礙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並能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公共服務的各種傳統制度和傳統障礙。
針對外界關注的新型城鎮化能否形成新一輪“投資熱”,他表示特別擔心這個問題,苗頭已出現了。但他也稱,宏觀經濟調控、地方債務約束,以及住房限購限貸政策,已遏制了一些盲目投資行為,且中央政策尚未出爐,地方投資行為和決策還是取決於未來政策的明晰化。
16%未享城鎮服務
他透露,“十二五”城鎮化的專項規劃和政策研究正在制訂過程中,由發改委牽頭,已醞釀了很長時間,會擇機公佈。中國目前城鎮化率超過50%,戶籍城鎮化率僅35%,也就是說有大約16%的人口未能享受城鎮公共服務。地方政府認為大量農民工進城將導致公共服務成本激增,因此也沒有動力推進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
李鐵認為地方誇大困難的原因:一是想向中央要錢,二是不想讓農民工進城,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困難,成本並不高。城鎮基礎設施本來就要修建,社保則由企業和個人自主繳納;面對這麼多人口實現人人有住房顯然不現實,可通過租房等途徑解決;至於教育可像廣東那樣借道民辦教育,醫療則可通過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化解。政府要做的,就是完善社保繳納和教育。
開放戶籍徵地改革
他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首先要做的是放開戶籍制度,推進土地制度及相關的徵地制度改革。同時,還要打破等級行政帶來的優質資源過於向大城市集中的問題。交銀國際在研究報告中稱,理想的城鎮化模式應使農民更順利地融入城鎮生活,新型城鎮化需改革,但僅可能是漸進、穩步地推開,不大可能在全國迅速地鋪開。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汪進認為,城鎮化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農村領域,要配合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小城鎮建設和發展,適當提高徵地補償標準等,把農村勞動力人口轉移出來;倘若沒有產業轉移的配合,談中小城鎮建設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