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特許經營競投旅遊文化區
【本報消息】施政報告提出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有學者認為,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的必答題,若成功建設相關項目,可進一步豐富旅遊文化元素。建議可善用閒置土地,並由政府監管項目,以特許經營方式開放予國際投資者競投。
助引客延留促消費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澳門多年來未有以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旅遊項目,恰逢回歸二十五周年後的開局之年,興建大型國際綜合旅遊文化綜合體的時機較好,也可進一步落實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發展定位,吸引更多客群來澳、延長旅客留澳時間,增加在澳消費。
政府初步構想項目將集文化、旅遊與商業等為一體。不少旅遊城市均有成功經驗。以香港故宮為例,開放兩年已有近300萬人次訪客,去年暑假期間約有30萬人次參觀,日均約5,000人次,當中約58%為內地旅客,海外旅客佔20%,其餘為當地居民。香港經驗可為澳門提供參考範本。
善用閒置土地建設
要打造大型項目,需大量投資。劉丁己認為,澳門要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應用好“一國兩制”優勢,以更大力度招商引資,引進國際資本與企業落戶。澳門博彩旅遊業聞名全球,與美國拉斯維加斯齊名,主要是善用“一國兩制”優勢,積極對外開放,吸引外資來澳發展。
政府可扮演開放特許經營及監管的角色,善用閒置土地,並在符合國家安全下,考慮參照現有賭牌競投機制,或以BOT(建設——經營——轉讓)特許經營模式進行。由國際專業團隊評估,以國際招標方式,積極引入國際資本,為澳門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帶動經濟多元發展,還可以填補居民北上消費的影響。
氹仔多地可作選址
至於具體選址,他認為可根據政府此前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由國際團隊評估並招標,例如賽狗場、賽馬會、原海洋世界規劃地、路氹戶外演唱會地點等,均是可以考慮的地點。但不同地方產生的成效不一,如在舊區或可更好活化社區經濟,在氹仔則可更好結合現有休閒綜合體的優勢,這需要政府及專業團隊作具體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