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產業基金 投資澳門所需
【本報消息】二五年施政報告提到會有效落實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當中加快研究設立政府引導產業基金。有學者表示,顯見政府從以往的“市場主導,政府引導”轉變為更積極主導的角色,利用財政儲備投資合適項目,既為應對周邊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也為澳門長遠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產業“火車頭”,確保經濟發展方向與澳門未來需求相契合。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系主任李振國表示,新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清晰提到,政府在招商引資及如何參與未來澳門的產業發展,會採取更積極主導作用,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倘如同過去繼續依賴傳統的方式如諮詢來招商引資,效益與意願、投資方向能否配合澳門的未來發展將成疑問,未知之數大。如今通過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利用財政儲備進行投資,政府在項目選擇上擁有更多話語權和決策權,以調整經濟結構,創造產業發展動力,確保經濟發展方向與澳門未來需求相契合,也能應對周邊環境的不確定性。
倡設創新發展模式
政府加大對多元產業的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研究推出支持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他稱,財政稅收政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澳門的稅率已低於香港和內地,但為吸引外資和推動新產業發展,進一步的稅收優惠政策相信會更顯成效,如會否主動借鑑近年橫琴深合區所推的稅務優惠如資金補貼。但要否進一步降稅、免稅,“當然是總比低稅好”,但考慮到現時全球環境風險,認為政府直接補貼、資助、注資等方式可能更具效益。例如,政府可與外資公司開展產權合作,成立聯營公司,這種創新模式不僅能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援,還能在項目決策中發揮更大作用,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
在產業發展方向,他認為澳門需對“1+4”適度多元規劃更細化規劃,並認為從施政報告着墨點看,科技產業和醫療相關產業或是率先發展的領域。但科技產業涉及的範圍廣,需在產業鏈中找準自身能發揮優勢的環節,如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提升競爭力。至於與香港可能存在的同質化問題,認為在國家整體發展規劃下,早已經分工配套。